一路追寻,我们在路上。宝鸡市第一中学的学子从来没有放弃追光的步履,因为有梦想,我们从未止步。
2023年7月16日上午七点半,我们2024届五营的41名同学代表其他四个营率先踏上前往沪杭的研学之路。同学们胸怀梦想,意气奋发,怀着激动的心情开启寻梦沪杭之旅,炎炎夏日踏上研学之途。路有尽,风有停,梦想无归途。


在人的一生中有两面旗帜是不可缺少的,一是理想的追求,一是执着的奋斗。一中学子有理想,只因他们有对生活的追求,对未来的向往。本次研学旨在行路中学习,在漫漫的征途中寻梦。同学们从旅游大巴转硬卧火车,一路千余公里,梦在前方,无畏追索,前往沪杭寻求奋斗的种子。身未动,心已远,一幅幅写意山水画,一场场科技奇幻秀,一道道江南风味膳,早已在远方等着我们。蓝衣少年们肩背负重,手托行李,俨然长征行军,把最美好的梦想寄托未来,再炎热的天气、火辣的阳光也阻挡不了我们前行的步伐。对于身居西北小城的一中学子,他们或许向往着江南大都市的繁华,更想目睹祖国的发展变化,憧憬着属于他们的未来。一营2班王若伊同学说她很期待这次研学行程,希望能通过此行再次注入她向上的力量。行程中与同学们交流,他们纷纷表示将会以这次研学作为他们新的成长点,迈入初三将更加努力学习,以最好的状态迎接新的挑战。踏上沪杭,先入杭州,西湖边上,2024届研学五个营陆续在此汇合,我们的开营仪式如期举行。



人们历来都说烟花三月下江南,我们一行是烈日炎炎来沪杭,可谓别有情味。难得一场阵雨,蒸腾暑热,于北方的我们,适应这样的天气还真得需要一个过程,可这一切丝毫掩饰不住我们对江南水乡的期许。一切都是最美好的相遇,正所谓“有缘千里来相会”。西湖边上的潋滟风光,湖面雷峰塔的倒影随波荡漾,别有韵味。近处凉亭旁荷叶连连,荷花初绽,雨滴垂悬,微风浮动,坠入西湖,荡起一圈圈涟漪,惹人注目。荷花池边,一群群蓝衣少年团团围住各营的导游,认真聆听“西湖十景”,细细品味西湖雅事,静心感受江南景观的美学风格。听,不远处几位同学情不自禁地吟诵起与西湖相关的诗词歌赋,一时间,雨后西湖因蓝衣少年的闯入分外妖娆,楚楚动人。追梦少年,有的眺望,有的沉思,似静静地与西湖交流,跟先贤对话。







走进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学们更是激动不已,这是他们此行的重要一站。参观校园,了解校史和学术成果。尤其在浙江大学本部,我们被志愿者带到机器人研发基地,了解机器人的研发历史、机器人的人体构造,学习无人机原理和相关应用,观看机器狗(人)的运行状态,同学们围观一旁啧啧称奇,赞叹不已。每个营都有同学积极参与机器人的操作,其中的乐趣恐怕也只有他们能体会得到。同学们随着讲解的基地辅导员步伐,边移步边认真聆听不同领域研发出的机器人运行原理和实际应用情况。那一刻,看得出他们被现代高科技震撼到了,以前只是听说,今天亲眼目睹,与科技相交融,孩子们沉浸在机器人、无人机的世界里,不能自拔。












一路漫游,一路学习。自然风光印入脑际,大学风貌深入人心,此行不得不提几处人文艺术景观,别具风韵,给同学们留下深刻印象。水乡乌镇,同学们甚是期待,虽酷热难耐,可还是无法阻碍他们岁水乡的向往。同学们紧随导游老师,过江南小石桥,穿木制走廊,行走于白墙灰瓦下狭长的小巷,一路参观百床馆、民俗馆、木雕馆、钱币馆、染坊、酒坊等景点,深入感受晚晴和民国时期水乡古镇的风貌与格局。漂流中国大运河,感叹隋唐盛世繁华与气魄。瓢泼大雨里,同学们排队近两小时,穿梭于S走廊里中,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终于走进心心念念的上海迪士尼乐园,感受纯正迪士尼风格的异国文化,与多元文化来一次深入交流。在不同项目的体验中,同学们的参与感与学习力瞬间得到最大的激发与发挥。








一座巨大的红色建筑是什么呢?在同学们的欢呼声中,导游老师告诉我们是中华艺术宫,早前世博会唯一留存下来的建筑,它是由中华的“華”演变而来,整体建筑特色鲜明,风格独特。走进中华艺术宫,包括之前在浙江博物馆里看到江南文人的文化艺术墨品,让我们感受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天公作美,清风徐来,黄浦江岸,在高楼脚下,霓虹灯映照江水,风格各异的游船游走于黄浦江上,我们穿梭在人群中,驻留外滩广场,与浦东摩天大楼隔江相望,一堵上海浦东新时期发展的丰姿。跟着导游,我们穿过上海的大街小巷,走进豫园,同学们目睹江南园林的风姿。虽说园林不大,但江南园林的每一处美点都体现的淋漓尽致。队伍中时不时听到同学们说到他们学过的课文《苏州园林》,很显然他们已经将眼前看到的景致与课本上学到的理论联系起来,瞬间懂得南方人造景的高超技艺。
一路行走,美在耳边,美在眼前,美在心里。正应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要义。





只要在路上,注定有收获。
每一段研学旅程,同学们都会有不一般的体验和感悟。烈日当头,同学们列队赶往火车站,平日子的娇气在那一刻荡然无存;候车室里,他们自由组团,相互看管行李,耐心等侯;火车上,空间狭小,相互礼让,互相包容,彼此理解,和乐融融;路途遥远,有同学不会让自己无聊,通过阅读打发自己的时间,暑期作业当然在车上也不放过。远行在外,同学们统一听指挥,集体观念很强,与团队成员和导游、辅导员老师、司机老师相处时都很融洽,行事彬彬有礼。返程前在车站与导游老师、辅导员老师、司机老师作别,同学们再次用掌声感谢老师们一路相伴指导、护佑前行。一路随行,收获在行动中,收获在脑海里。返程途中,与孩子们闲聊此行收获,他们纷纷感叹祖国这些年的发展变化,感叹江沪浙一带经济的繁荣。空中客机C919腾云驾雾;城市高架层叠绵延,车水马龙,活力四射;城市地铁如巨龙穿梭于地下,四通八达;摩天高楼拔地而起,戳穿云层。感叹之余,从同学们的双眸与言语中看得出他们感恩国家、感恩社会,感恩学校,感恩一路护佑的老师们,有了国家的和平稳定,才有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也才会有沪杭之旅所经受的一切。









成长在路上,感恩在心里。
返程途中,同学们感慨不已,有同学这样写到。
阳光依旧热烈,我们依然是少年,路途中的学习来自我们走过的每一步,用脚去丈量,用心去感受。每一丝风,每一滴雨都是我们学习的课程。作为一名践行者,我很快乐。(2024届2班王若伊)
漫漫旅途,累并快乐着。在汗流浃背中体悟同学情,在疲倦困乏中体悟旅行的意义。此番行程,我悄悄埋下了梦想的种子。感谢一中给我们创造一个放飞梦想、感悟生命的机会,这一切将在我心中留下刻骨铭心的回忆。(2024届2班刘心怡)
研学一周,感悟颇丰。我见到了西湖的碧波荡漾,看到了名校的格物致知,领略了外滩的灯火辉煌,感受到迪士尼的无忧无虑。来到不一样的地方,感受到世界的丰富,文化的灿烂,经济的繁荣。体会到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的相辅相成。不读书,不知路在何方;不行路,不知书中所讲。走走停停,或难或北,山山而川,征途漫漫。远行在路上,去认识世界,认识自己。(2024届1班王佳颖)
这次研学提升了我自身素养,拓展了我的视野,增强社会责任感,锻炼了团队协作能力,增进同学友谊。“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行何以长识。”(2024届1班白亦乔)
研学很有意义,虽然很累,也很快乐。一路走来,感叹祖国历经沧桑,如今蓬勃发展,多少圣贤英雄为之付出,让人铭记。他们的精神催我奋进,使我更加坚定前进的方向,立志好学,再踏征途。(2024届1班郑博文)
研学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它将我带到实践中去体验,去感知。使我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培养了我主动探索的精神和团队协作沟通能力。通过高校行,我树立了鸿鹄志,坚定了报国情。(2024届2班杨浩博)




供稿:2024届年级部
撰稿:张文刚
编辑:周彤
审核:李波